图标

0537-7076688

山东金秋农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汶上文苑】《汶上县芦花鸡养殖历史文化探析》

发布时间:2025-9-5    本文被阅读 34 次
导读:金秋农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成全国唯 一标准化芦花鸡原种场,年销售鸡苗达 3000 万只,产值突破 10 亿元。

引  言

汶上县因 "汶水在上"的独特地理禀赋,孕育了北辛文化发祥地的深厚历史积淀,而汶上芦花鸡这一原生特有禽类,正是这片土地自然环境与人文传统深度绑定的生动见证。其名称源于隐藏于汶水河畔芦苇荡中的生存智慧 —— 黑白相间的横斑羽色与芦苇色泽浑然一体,形成天然保护色,这种与生态环境的协同进化,赋予了该品种独特的生物学特征与文化象征意义。作为蛋肉兼用型地方鸡种,汶上芦花鸡以独特羽色体型、高营养肉质蛋品驰名,集美食、观赏、滋补、保健于一体,承载着从春秋时期起的悠久饲养历史,是中国农耕文明中畜禽养殖智慧的活态传承。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汶上芦花鸡,曾在宋代作为 "贡品"进入京都御膳房,明清时期升格为观赏与食用并重的珍禽,其饲养传统更被光绪年间《汶上县志》明确记载,形成 "千年贡品" 的文化符号。然而,这一珍贵品种在上世纪 90 年代曾因国外高产品种冲击濒临灭绝,历经 30 余年"种源保卫战"的抢救性保护,zui终实现"绝地逢生",并完成从地方濒危品种到县域经济"金凤凰" 的转型跨越。

如今的汶上芦花鸡已构建起集保种选育、种鸡扩繁、饲养销售、产品深加工、冷链物流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2024 年全产业链年产值达 15 亿元左右,带动就业 2.2 万人,先后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入选国家 级畜禽遗传资源重点保护名录及第三批 "好品山东" 品牌名单。这一发展轨迹清晰勾勒出 "历史传承 — 文化赋能 — 产业振兴"的叙事主线:从春秋时期的农家饲养到宋代的宫廷贡品,彰显其历史文化价值;从濒临灭绝到种质资源保护,体现文化赋能的抢救性意义;从单一养殖到全产业链发展,则诠释了产业振兴的现代路径。本报告将循着这一主线,系统剖析汶上芦花鸡养殖历史的演变逻辑、文化内涵的当代转化及其对乡村振兴的实践贡献。

核心发展脉络:汶上芦花鸡的演变史是一部微观农业文明史——从汶水河畔芦苇荡中的自然选择,到封建王朝的"贡品"身份,再到现代产业体系中的"金凤凰",其形态与价值的变迁,折射出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的互动共生关系。

作为汶上县优良的地方畜禽品种,芦花鸡产业已成为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农民增收致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其 "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 与 "国家 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的双重认证,不仅是对其生物价值的肯定,更是对其文化遗产属性的认可。山东省汶上县是汶上芦花鸡的原产地,该品种以独特的羽色和体型、高营养的肉质和蛋产品驰名中外,是汶上县优良的地方畜禽品种,其产业已成为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农民增收致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产业 。汶上芦花鸡集美食、观赏、滋补、保健于一体,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重要的经济价值。后续章节将围绕这一核心,展开对其历史渊源、文化谱系、产业实践及未来展望的深度探讨。 

 

历史渊源

历史文献与考古佐证

汶上芦花鸡的养殖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其早期饲养活动已融入地方社会生活。据史料记载,古中都邑(今汶上县)桃城闵员外曾以芦花鸡烧鸡宴请宾客,这一典故反映出当时芦花鸡已成为地方饮食文化的组成部分。三国时期,司马懿曾用汶上芦花鸡与曹丕斗鸡的历史记载,则进一步表明其在当时已因独特品相进入上层社会视野,完成了从农家禽种向兼具实用与娱乐价值物种的初步转变。

历代发展:从地方禽种到皇家贡品的跃升

宋代是汶上芦花鸡养殖历史的关键转型期。北宋时期,汶上县鹅河(今次丘镇河里村一带)设立官办"鸡鸭鹅坊",所产芦花鸡经京杭大运河航道供奉至京都汴梁(今河南开封)。这一贡品体系的形成,与北宋都城汴梁的政治中心地位及运河漕运网络的成熟密不可分。作为北宋都城,汴梁对优 质禽肉的需求催生了贡品制度,而京杭大运河的漕运能力则为鲜活禽畜的长途运输提供了技术支撑,使汶上芦花鸡突破地理限制进入皇家视野。金泰和八年(公元 1208 年),古中都更名为汶上,该鸡因地名正式定名为"汶上芦花鸡",标志着其品种身份的官方确认。

明清时期,汶上芦花鸡的品种特征与文化价值进一步固化。明朝《畜禽志》将其列为皇家贡品和观赏食用珍禽,表明其兼具实用与审美双重属性。清朝光绪年间《汶上县志》对 "汶上芦花大公鸡" 的详细记载,明确记录了其独特羽色(横斑黑白羽)、体型及肉质特征,这一文献佐证表明经过数百年选育,汶上芦花鸡的品种稳定性已达到成熟阶段,其遗传性状与生物学特征得到官方系统性确认。

区域扩散:从地方特产到全国性文化符号的演变

随着养殖技术的成熟与市场需求的扩大,汶上芦花鸡的分布区域逐步扩展。至清朝光绪年间,其养殖范围已覆盖整个鲁西南及周边省区,商品鸡通过商贸网络推广至全国各地。这一扩散过程不仅是物种的地理拓展,更是文化符号的传播 —— 芦花鸡从汶上地方特产,逐渐成为代表鲁西南农业文明的标志性物种。

品种稳定性的历史证据链:从春秋时期的初步饲养,到宋代贡品制度下的定向选育,再到明清县志对羽色、体型、肉质的详细记载,汶上芦花鸡的品种特征在两千余年历史中逐步固化。这种稳定性既源于农家传统选育智慧,也得益于官方文献的系统性记录与传承,使其成为中国地方禽种中少有的兼具历史连续性与遗传稳定性的活态文化遗产。

2009 年,"汶上芦花鸡" 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获准注册,标志着这一传统禽种的文化价值获得现代法律认可,其从农家禽种到文化符号的演变轨迹得以zui终确立。从春秋宴客的食材到三国斗鸡的珍禽,从宋代运河漕运的贡品到明清方志记载的名种,汶上芦花鸡的养殖史不仅是一部物种驯化史,更是一部折射区域经济、政治与文化变迁的微观史。

品种形成的自然与人文因素

汶上芦花鸡作为鲁西南地区独特的地方鸡种,其品种形成是自然环境塑造与人文活动干预长期协同作用的结果。通过 "自然选择 — 地理隔离 — 人工干预" 三维分析框架,可系统揭示其独特适应性特征与遗传稳定性的形成机制。

自然选择:芦苇荡生态塑造的适应性特征

汶上县地处大汶河下游,历史 上为典型湖区地貌,遍布芦苇荡湿地生态系统。芦花鸡为适应芦苇荡的生存环境,进化出标志性的横斑黑白羽色——其羽色与芦苇茎秆的黄绿底色及芦花的白色絮状花序形成视觉拟态,构成天然保护色,有效降低被天敌(如猛禽、野兽)发现的概率。这种适应性进化不仅赋予其 "芦花鸡"的名称由来,更塑造了其矫健体态与野性习性:长期在芦苇荡中觅食、躲避天敌的生存需求,使其形成善于奔跑、飞行能力较强的生理特征,区别于圈养家禽的慵懒特性。湖区丰富的昆虫、水生植物种子等天然食源,进一步为其提供了营养基础,促进种群自然繁衍生息。

地理隔离:交通屏障下的基因独立性

古代汶上县因水网密布、地势低洼,形成相对封闭的地理单元。一方面,大汶河、小汶河等水系构成天然屏障;另一方面,农业社会交通不便,限制了外地鸡种的引入与杂交。这种地理隔离效应使得芦花鸡种群在长期演化中,其独特的羽色基因、抗病基因等遗传信息得以在种群内稳定传递,减少了外来基因干扰。与周边地区鸡种相比,芦花鸡的遗传纯度更高,横斑羽色、肉蛋兼用等核心性状表现出更强的代际稳定性,这为后续人工选育奠定了基因基础。

人工干预:从贡品选育到孵化之乡的技术传承

人文因素对芦花鸡品种稳定性的塑造体现在有意识的选育传统与孵化技术革新两个层面。宋代汶上县鹅河一带设立官办 "鸡、鸭、鹅坊",将芦花鸡经京杭大运河航道供奉至京都汴梁,形成 "千年贡品"的历史渊源。贡品需求推动了定向选育 —— 官府对羽色鲜亮、体型匀称、产蛋量高的个体进行优先留种,逐步强化了"横斑羽色""肉蛋兼用" 等优良性状。

民间层面,汶上县素有 "孵化之乡"美誉,大小孵化坊遍及乡间,形成了以 "缸孵""土炕""麦秸窝"为核心的传统孵化技术体系。当地群众还总结出"黑鸡白顶门瓜,长大必定是芦花" 的选育口诀,通过观察雏鸡头顶白羽特征早期识别纯种芦花鸡,这种经验性选育方法进一步巩固了羽色遗传的稳定性。

三维作用机制总结:自然选择赋予芦花鸡环境适应性特征(横斑羽色、野性体态),地理隔离保障遗传独立性,而人工干预通过贡品选育、传统孵化技术与经验性筛选,zui终实现品种性状的定向优化与稳定传承,三者共同构成芦花鸡独特品种特性的形成路径。

从 "芦苇荡中的自然幸存者" 到 "人工选育的稳定品种",汶上芦花鸡的演化历程既是自然选择的杰作,也是齐鲁农耕文明中 "天人共生"养殖智慧的生动体现。其品种形成机制为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提供了 "自然— 人文" 协同进化的典型案例。 

 

品种特性

生物学特征与形态标识

汶上芦花鸡作为我国地方特色蛋肉兼用型鸡种,其生物学特征与形态标识不仅体现了长期自然选择与人工选育的协同作用,更奠定了其 "蛋肉双优" 的品种优势。通过与普通肉鸡、蛋鸡的系统对比,可从羽色遗传、体型结构、生产性能及风味物质积累四个维度揭示其独特性。

羽色遗传的稳定性与适应性演化

该品种zui显著的形态标识为横斑黑白羽,其羽毛呈黑白相间、宽窄一致的斑纹状,这一特征由显性基因控制,遗传稳定性极强,成为品种纯度鉴定的核心依据。这种羽色并非随机演化的结果,而是对汶上地区芦苇荡生态环境的适应性表现—— 黑白斑纹形成的保护色使其在芦苇丛中具备天然隐蔽优势。性别差异进一步丰富了羽色多样性:公鸡颈羽和鞍羽呈红色或黄色,尾羽带墨绿色光泽,兼具观赏价值;母鸡羽色稍深,头颈羽毛边缘沾橘红色或土黄色,整体色调更趋内敛。

体型结构的功能性优化

汶上芦花鸡体型呈独特的 "元宝形",前躯稍窄,背长平直,后躯宽而丰满,腿较长,尾羽高翘,这种结构使其兼具肉用动物的丰满度与飞禽的矫健性。成年个体体重与体尺指标如下表所示,数据显示其体型中等,既避免了普通肉鸡过度肥胖导致的运动能力下降,又克服了专用蛋鸡体躯纤弱的缺陷。

这种体型结构赋予其突出的运动性能,表现为 "擅长飞奔打斗"" 颈部挺立 ""野性十足",与其野外觅食习性形成生态适应。头部特征方面,以单冠为主,喙、胫、皮肤多呈白色,虹彩桔黄色,构成辨识度极高的品种标识体系。

蛋肉兼用核心优势:相较于普通肉鸡45天快速生长周期导致的肉质松散,汶上芦花鸡肉用系4-6个月的自然生长周期使肌肉纤维更致密;与专用蛋鸡相比,其年产蛋量可达200枚以上(选育后),且蛋黄占比更高、胆固醇含量更低,实现"肉质与产蛋性能"的协同优化。

生产性能与抗逆性的协同进化

在生产性能层面,汶上芦花鸡展现出显著的选育潜力:传统蛋用系年产蛋量约 150 枚,经系统选育后提升至 200 枚以上,增幅达 30%;肉用系生长周期虽长于速生肉鸡,但屠宰性能优异,成年公鸡半净膛率 80%、全净膛率 69%,母鸡分别为 77% 和 66%。肉质特性尤为突出,表现为皮薄、皮下脂肪少、肌肉结实、骨骼细硬,经长时间蒸煮仍保持肉松不散,10 周龄幼鸡即呈现 "飞禽" 般独特风味。

抗逆性方面,其 "觅食力强" 的生物学特性使其能高 效利用天然饲料资源,而 "血液中免疫球蛋白含量高" 的生理特征则赋予其较强抗病能力,为散养模式提供了品种基础。这种集羽色遗传稳定、体型功能优化、生产性能均衡、抗逆性突出于一体的生物学特征,不仅构成了汶上芦花鸡区别于普通肉鸡、蛋鸡的核心品种优势,更为其传统养殖模式的形成与现代产业开发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生态适应性与行为习性

汶上县属温带季风气候,年均温 13.6℃,无霜期 206 天,形成 "春旱夏湿、秋爽冬寒"的气候特征。汶上芦花鸡在长期自然选择中形成了对这一环境的深度适应,其生态适应性与行为习性的协同进化,使其成为北方地区极具价值的地方鸡种。

气候与环境适应性进化

针对北方气候的季节性波动,芦花鸡展现出抗寒耐粗的显著特性。其抗寒能力突出,即使在冬季低温环境下仍能保持正常生理活动,相比普通鸡种具有更高的抗体水平,对大肠杆菌等肠道致病菌的抵抗力更强,这一特性与汶上冬季寒冷干燥的气候形成精 准适配。同时,该鸡种耐粗饲能力强,食物来源广泛,包括青草、种子、谷物、昆虫等杂食性食物,能利用春旱期的野生植物种子、夏季湿地昆虫及秋季谷物资源,通过灵活调整食性适应季节性食物波动。其对散养和圈养模式的双重适应(既可在野外自行觅食,也能适应圈养环境),进一步增强了对不同管理条件的耐受性,尤其适合北方农村粗放的饲养方式。

行为习性与生态策略

芦花鸡的行为模式与其生存环境高度协同,表现为野性突出、警觉性强的特点。其生性好斗,行动灵活敏捷,反应速度快,散养时 "一旦有人靠近,便迅速四散",这种高警觉性源于历史 上躲避天敌的生存需求。觅食行为上,其合群性好且善觅食,能群体协作寻找食物,每日仅需补充少量玉米、糠麸等混合饲料即可满足生长需求,显著降低饲养成本。此外,认巢性是其关键行为特征,无论白天活动范围多广,傍晚均能回巢上架歇息,这一习性减少了野外过夜的风险,提升了种群存活率。

芦苇荡环境的适应性印记

汶上县汶水河畔的芦苇荡生态系统,塑造了芦花鸡独特的环境适应策略。其羽毛呈黑白相间的芦花状,在芦苇荡中形成天然保护色,历史 上通过隐藏于芦苇丛中逃避野兽侵袭,这一保护色机制是长期自然选择的典型结果。同时,芦苇荡提供的丰富昆虫、水生植物种子等食物资源,进一步强化了其杂食性食性与野外生存能力,使其在自然环境中能高 效获取营养,形成"环境—食性—行为"的协同适应体系。

生态适应性核心表现:

抗逆性:抗寒能力突出,抗体水平高于普通鸡种,对肠道致病菌抵抗力强;

经济性:耐粗饲,每日仅需补充玉米、糠麸等混合饲料,饲养成本低;

环境适配:羽毛保护色适应芦苇荡环境,认巢性与警觉性降低野外生存风险。

综上,汶上芦花鸡通过气候适应(抗寒、耐粗)、行为优化(善觅食、高警觉)与环境协同(保护色、生态位利用)的多维进化,不仅在汶上县特定生态系统中形成稳定种群,更因其强适应性、低饲养成本及优 质肉质,成为北方地区生态养殖的优选地方鸡种,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与地域环境的深度耦合。 

 

养殖传统

传统养殖技艺与孵化智慧

汶上芦花鸡的传统养殖体系以"自繁自养—技艺传承 —市场流通"为核心逻辑链,形成了涵盖选种、孵化、饲养及销售的完整技艺体系,其智慧不仅体现在对自然规律的顺应,更蕴含着对品种保护与经济价值的平衡。

在自繁自养环节,养殖者遵循 "笨鸡"(土鸡)养殖模式,以自然孵化和散养管理为核心。选种时通过观察鸡群羽色、体型筛选种鸡,严格保留具有典型芦花羽特征的个体,确保品种纯度;历史 上养殖大户家庭的经验显示,祖父辈饲养的笨鸡群体中约 5% 为芦花鸡,体现了传统养殖中对该品种的定向自然筛选与保留。孵化过程则充分利用母鸡天然抱窝习性,选择春季进行集中孵化以提高雏鸡成活率,同时辅以"缸""土炕""麦秸窝"等多种土法孵化设施,满足民间规模化繁育需求。其中,土炕孵化通过柴火加热调控温度,麦秸窝则利用其疏松结构实现保温保湿,二者共同构建了稳 定的微环境,体现了传统技艺对胚胎发育条件的科学把控。

传统孵化技术核心要点

温度控制:土炕通过柴火加热维持38-40℃孵化温度,经验丰富者可通过手触炕面判断温度是否适宜

湿度调节:麦秸窝兼具透气性与保湿性,使孵化环境相对湿度保持在60%-70%,防止胚胎脱水

胚胎监测:依赖人工照蛋技术,通过观察蛋内血丝分布和胚胎活动判断发育状况,及时剔除未受精蛋

技艺传承以家庭为核心载体,形成 "祖辈传父辈、父辈传子辈"的经验传递模式。以孵化鸡苗为营生,其土法孵化技艺依赖自然温度调控与人工照蛋经验,通过长期实践总结出 "春季孵化成活率高""抱窝母鸡优选三年以上母性强者"等规律。这种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不仅保留了芦花鸡的纯正基因,更使 "孵化之乡"的技艺火种得以延续—— 历史 上汶上县大小孵化坊遍及乡间,成为支撑自繁自养传统的重要基础设施。

市场流通环节则以"卖鸡苗为主要副业"的经济模式为特征,构建了独特的乡村商贸图景。每年春节后至麦收前,卖鸡苗者肩挑箩筐,走乡串户沿街叫卖 "汶上芦花大公鸡",形成 "赊鸡买鸡了,只要卖鸡的一来了,邻居都听到了,都会一传十,十传百,胡同里堵满了人"的热闹交 易场景。这种自繁自销形式不仅为农民带来稳定收入,更通过 "走出去"的推广模式,使汶上芦花鸡的名声传遍周边地区,为品种的地域扩散奠定了基础。

从选种繁育到技艺传承,再到市场流通,汶上芦花鸡的传统养殖体系既实现了品种的自然保种,又通过"孵化 — 卖苗" 的经济闭环融入乡村生计,成为当地农业文化遗产中兼具生态价值与经济智慧的典型代表。

养殖模式与生产习俗

汶上县芦花鸡的传统养殖模式以散户散养为核心,依托当地自然生态条件形成了独特的生产体系。农户利用房前屋后空地、周边芦苇荡及林地作为活动场,让鸡群自由觅食昆虫、杂草,仅辅以少量自产玉米、小麦、麸皮及青饲料补饲,形成 "鸡育树、树养鸡" 的生态循环模式。这种养殖方式不仅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更体现了"日出放养、日落归舍"的自然作息规律 —— 每日清晨将鸡群放出觅食,通过 "早上放牧前不喂食以促其外出觅食"的管理技巧提升觅食积极性,傍晚则根据嗉囊充盈度补饲并听哨声归巢,形成与自然节律高度契合的养殖智慧。

在长期养殖实践中,当地农户发展出多层次的生产习俗。鸡苗销售形成独特的季节性流动网络:每年春节后至麦收前,农民肩挑箩筐或手推小车走村串户,沿街叫卖 "汶上芦花大公鸡" 鸡苗,销售范围遍及齐鲁大地及冀、晋、豫等省份,这种自繁自销模式持续至 "文革" 后期。产品利用上,芦花鸡被视为家庭副业的重要组成,鸡蛋多用于自食或馈赠,成年鸡则形成 "逢年过节杀芦花鸡"的饮食传统,尤其在婚丧嫁娶等重要场合,"古中都汶上芦花鸡" 常作为大件招待宾朋,而公鸡因羽色美观、啼声洪亮兼具观赏价值,实现了实用与审美功能的统一。

育种层面,民间积累的品种选育智慧确保了芦花鸡的纯正性。农户通过 "黑鸡白顶门瓜,长大必定是芦花"的经验口诀进行表型选留,结合长期人为选择,使羽色稳定遗传,形成独特的品种辨识与保护体系。这种 "顺应自然、用养结合"的养殖哲学,与儒家"天人合一" 思想相呼应,既满足了 "鸡和鸡蛋是普通老百姓生活中主要补品"的物质需求,又通过 "千年贡品" 的历史记载彰显文化价值,为现代生态养殖提供了传统智慧的鲜活范本。

核心生态智慧:传统养殖模式通过"自由觅食+谷物补饲"的营养结构、"自然节律+人工引导"的作息管理、"品种选育+文化认同"的保护机制,构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人文传承的复合系统,其"用养结合"理念与现代生态农业的循环经济原则高度契合。 

 

文化内涵

历史典故与名人关联

汶上芦花鸡不仅是地方特色养殖品种,更在漫长历史进程中逐步超越物质属性,演变为承载文化记忆与精神象征的特殊符号。其文化升格轨迹清晰地体现在孝文化传承、士人雅趣承载以及艺术创作取材等多个维度,形成了从实用食材到文化载体的独特演变路径。

孝文化的物质见证:"鞭打芦花"典故的符号化进程

芦花鸡与中国传统孝文化的深度绑定,源自春秋时期 "鞭打芦花" 的著 名典故。相传古中都邑(今汶上县)桃城闵员外用芦花鸡烧鸡宴请宾客时,因发现嗣子子千棉衣内塞芦花以代棉絮而怒施鞭挞,这一事件不仅成为 "闵子骞孝行"的重要佐证,更使当地人将此鸡直接命名为 "芦花鸡",赋予其道德教化的象征意义。这一命名方式将日常家禽与伦理典范深度绑定,使芦花鸡成为孝文化的活态载体,实现了从饮食消费到精神符号的首 次跃升。

士人雅趣的文化载体:斗鸡活动中的身份象征

在士人阶层的娱乐生活中,芦花鸡以其矫健特性成为 "斗鸡文化" 的重要参与者。三国时期,司马懿曾特意选用汶上芦花鸡与魏文帝曹丕进行斗鸡活动。这一记载揭示了芦花鸡在古代上层社会娱乐体系中的特殊地位 ——它不仅是竞技工具,更成为士大夫阶层社交互动、身份彰显的媒介。斗鸡活动本身所蕴含的谋略、勇武等文化意涵,通过芦花鸡这一具体载体得以物化呈现,进一步丰富了其精神属性。

文化升格的双重路径

物质消费层:宋代汶上芦花鸡作为"贡品"送入京都,成为皇家御用食材,标志着其在饮食文化中的顶 级地位的确立;

精神载体层:从元末明初大汶河琵琶山民间故事《五鸡台的传说》的文学化演绎,到历代画家创作的芦花鸡题材书画珍品,再到近代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闯关东》中的文化符号再现,芦花鸡逐步脱离生物属性,成为承载地方记忆与文化认同的象征符号。

历史连续性的当代印证

芦花鸡的文化符号功能在当代仍有延续。公元前 501 年孔子任中都宰(汶上县第 一任行政长官)时,当地已有芦花鸡养殖的记载,显示其与区域文明发展的深度嵌合。这种从春秋孝文化符号、三国士人雅趣载体,到宋代皇家贡品、现代影视 IP 元素的身份转换,完整呈现了芦花鸡从物质存在到文化 IP 的升格历程,为理解中国传统农业文明中的 "物 — 人 —文化"互动关系提供了典型案例。

民俗活动与饮食文化

汶上芦花鸡作为地域文化的活态载体,通过仪式符号建构、饮食疗愈功能与大众传播创新三个维度深度融入地方生活方式,形成从传统民俗到现代产业的文化延续性。

仪式符号:宴席中的尊贵象征

在民俗仪式中,芦花鸡承载着等级秩序与情感表达的双重功能。春秋时期闵员外用其宴请宾客的记载,确立了其早期作为贵族饮食符号的地位。这一传统延续至今,汶上地区每逢婚丧嫁娶等重要场合,仍保留以 "古中都汶上芦花鸡"为 "大件"招待宾朋的习俗,其上桌顺序与摆放位置象征主人对宾客的尊重程度。在中秋节等团圆节日,芦花鸡更成为家庭餐桌的 "仪式性食材",通过共享其肉质鲜美的特性强化家族凝聚力。此外,"鞭打芦花"传说被收入汶上一中校本教材《运河文化 ——中都篇》,使芦花鸡从饮食符号升华为地域伦理文化的载体。

饮食疗愈:传统医学中的温补食材

芦花鸡的饮食价值体系构建于传统医学认知与现代营养科学的双重验证之上。其肉质细嫩、低脂肪高蛋白,且体内黑色素含量高、血液中免疫球蛋白含量高、胆固醇含量低,被民间视为 "温补珍品"。传统医学认为其适宜产妇、病人及病后康复人群滋补食用,而芦花鸡蛋因蛋黄深黄、蛋清胶着,成为高端滋补食材,衍生出 "林下捡蛋体验"(2.5 元 / 枚)等消费场景。现代产业进一步将这一价值转化,与百年老字 号德州扒鸡合作开发的高端产品单只售价达 198 元仍供不应求,印证了传统饮食疗愈智慧的市场认可度。

大众传播:现代语境下的地域文化名片

通过产品创新与业态融合,芦花鸡实现了从地方食材到文化 IP 的跨越。产业端开发出以芦花椒椒鸡、卤香鸡、麻辣鸡为主的 9 款系列产品,以及芦花烧鸡、龙凤呈祥、绿壳鸡蛋等十多个品种,成功进入大润发、银座等连锁超市。其中,"辣炒芦花鸡"入选 2025 年济宁市"好客山东・食在济宁"美食评选"十大经典名菜",成为味觉层面的地域标识。文化体验层面,当地兴建芦花村主题园区,发展 "捡蛋认养""林下养殖参观" 等民俗活动,形成"养殖 + 旅游 + 饮食"的融合业态,年接待游客超 10 万人次。这种"食材 —产品—体验"的传播链条,使芦花鸡成为汶上县对外展示"运河文化"与"农耕文明"的重要窗口。

文化融合的三重维度:汶上芦花鸡通过仪式场景的符号化、食疗价值的科学化、传播载体的现代化,构建了"传统基因—现代转化—产业反哺"的文化传承闭环,其经验为地方特色农产品的文化赋能提供了可复制范式。

从春秋宴席的尊贵象征到现代超市的货架商品,从产妇的滋补良方到游客的体验项目,汶上芦花鸡以饮食为纽带,将地方历史记忆、民俗智慧与当代消费需求深度绑定,成为地域文化认同与经济发展的双重载体。 

 

现代发展

品种保护与抢救工程

危机:外来品种冲击下的生存挑战

20 世纪 90 年代末期,受白羽肉鸡等国外高产品种的市场冲击,汶上芦花鸡因生长周期长、养殖效益相对较低,种群数量急剧萎缩,濒临灭绝。当时种鸡资源极度匮乏,民间散养群体混杂严重,纯种基因面临不可逆的流失风险。

抢救:政府主导的系统性保种行动

面对品种危机,汶上县于 1998 年启动纯繁挽救工程,构建 "政府引导 + 民间执行 + 科技支撑"的三维抢救体系。

振兴:科技赋能与产业升级

科技介入成为保种工程的核心驱动力。2003 年,汶上县与山东农业大学唐辉教授团队合作,通过DNA 检测技术剔除杂合基因,筛选出 800 只纯种核心群,奠定科学保种基础。此后,通过组建家系防止性能退化、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技术手段,保种精度持续提升。2015 年,汶上芦花鸡保种场晋升为国家 级保种场,现存栏原种核心群 2 万只、扩繁群 18 万只,年出栏优 质商品鸡苗 3000 万只,成为全国规模zui大的芦花鸡原种繁育基地。

产业协同方面,政府、科研机构与企业形成联动机制:与中科院吴常信院士合作建立院士工作站,联合山东省农科院、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成立汶上芦花鸡研究中心,推动品种改良与新品系开发。行业协会则通过 "种苗供应、生产管理、质量品控"三统一标准,确保产品品质稳定,推动汶上芦花鸡获得地理证明商标(2009 年)、国家 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2014 年)、农产品地理标志(2015 年)等多项认证,实现从生物资源到品牌资产的跨越。

保种成功的三大核心经验

政策托底:政府通过专项经费、用地保障与制度认证,构建保种长效机制;

科技支撑:DNA检测、分子育种等技术应用,实现从传统提纯到精 准保种的升级;

主体协同:协会组织养殖户、企业承接产业化,形成"科研—繁育—市场"闭环。

汶上芦花鸡的保护实践表明,地方畜禽品种的抢救需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基础、科技创新为引擎、产业融合为路径,其模式为农业遗传资源保护提供了可复制的"危机干预 — 科学保育 — 价值转化" 解决方案。

全产业链与产业模式创新

汶上芦花鸡产业通过构建 "保种选育 — 种鸡扩繁 — 生态饲养 — 加工销售 — 技术研发" 的全链条协同体系,实现了从地方特色品种到百亿级产业的跨越。截至 2024 年,产业已形成包含 7 家龙头企业、144 家合作社、238 家家庭农场的集群规模,年孵化雏鸡 6000 余万只,出栏成鸡 1000 万只,全产业链年产值突破 15 亿元,产品覆盖全国 30 余个省区市。这一产业链的高 效协同,依托于 "三免费三统一"服务机制与多元化产业模式的深度融合,既降低了农户养殖风险,又通过东西部协作实现了产业辐射效应的zui大化。

产业链协同机制:从保种到销售的闭环构建

产业上游以国家 级原种繁育中心为核心,开展保种选育与种鸡扩繁,现存纯种汶上芦花鸡存栏量 40 万余只,年可提供优 质鸡苗 3300 万 —6000 万只。中游通过 50 处无公害养殖基地实现生态化饲养,采用 "龙头企业 + 基地 + 农户"模式,由企业提供标准化养殖技术与饲料供应,确保成鸡品质均一性。下游则通过 7 家深加工企业开发烧鸡、火腿肠、腌鸡蛋等十余个产品系列,年加工能力达 300 万只,加工产值 3.2 亿元,形成"养殖 — 加工 — 冷链物流" 的完整价值转化链条。

"三免费三统一"服务:农户风险的系统性降低

为破解传统养殖中 "技术弱、风险高、销路难"的痛点,汶上芦花鸡产业创新推出 "三免费三统一"服务体系,通过龙头企业与合作社的协同赋能,构建农户与市场间的稳定缓冲机制。

"三免费"服务:免费提供养殖技术培训、疫病防疫指导及鸡病诊治服务,解决农户技术短板;"三统一"机制:统一供应优 质鸡苗(如山东金秋农牧等企业提供的标准化雏鸡)、统一配送配方饲料、统一保价回收成鸡,形成"技术—物料—销售"的全流程保障。

该模式通过签订 "技术服务、饲料供应、保价回收"三份合同,将市场波动风险由企业与农户共担。数据显示,参与合作的养殖户单只鸡利润稳定在 15—20 元,养殖 2 万只芦花鸡的农户年毛利可达 30 万元,较散养模式风险降低 60% 以上。截至 2024 年,该模式已带动 3680 名会员养殖,覆盖 2000 余家养殖场户,成为县域乡村振兴的核心产业引擎。

东西部协作:重庆万州繁育中心的辐射效应

依托鲁渝东西部协作平台,汶上芦花鸡产业于 2018 年在重庆万州建立西南片区繁育中心,创新"技术输出 + 品种改良 + 区域联养"的跨区域协作模式,实现产业链向西南地区的深度延伸。该中心年孵化雏鸡能力达 6000 万只,通过 "统一供苗 + 技术托管"带动万州及周边区县 2000 余户农户养殖,户均年增收 1 万元以上,相关案例入选国家乡村振兴东西部协作典型案例。

这一协作模式不仅实现了汶上芦花鸡品种的区域适应性改良(如 "龙驹山地" 品牌的创建),更构建了 "东部育种 — 西部养殖 — 全国销售"的产业分工体系,使产业链辐射范围从华东扩展至西南,推动全产业链年产值从 2022 年的 10 亿元增长至 2024 年的 15 亿元。

模式创新矩阵:从 "五养"到产销闭环的生态构建

在基础模式之上,汶上芦花鸡产业进一步探索 "五养"创新模式,形成多层次的产业生态:

消费领养:通过帮扶单位认购,直接对接政企采购需求;

社会认养:消费者购买鸡苗后委托农户饲养,成熟后回购,实现"养殖可视化";

区域联养:依托万州繁育中心等节点,向区外输出种苗与技术;

分户散养:企业提供 50—100 只鸡苗帮扶无劳力农户,由企业托管代养并分红;

托管代养:针对小农户,采取 "企业 + 农户自养 + 保价回购"的轻资产模式。

同时,龙头企业通过数字化养殖溯源系统打通 "养殖 — 加工 — 餐饮"数据链路,餐饮终端销售数据反哺养殖端优化出栏周期与风味调控,形成 "产销闭环" 的智慧化产业生态,为全产业链效率提升提供技术支撑。

科技赋能与品牌战略

汶上芦花鸡产业以 "科技 + 文化"双轮驱动为核心战略,通过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与强化地理标志品牌价值,实现了从地方特色品种到富民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在科技赋能层面,该县建立起 "基础研究 — 技术转化 — 产业应用"的全链条支撑体系:与中国科学院吴常信院士团队合作建设山东省院士工作站,联合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农科院等科研机构成立汶上芦花鸡研究中心,长期聘用唐辉教授等专家开展技术攻关,累计举办专家服务基层活动 12 场次,培训技术骨干 180 人次,解决良种繁育、疫病防控等关键技术难题 26 项。

基因组选择技术的突破成为品种改良的关键。通过 DNA 检测提纯技术保留纯种核心群,选育出肉用系(生长周期 4-6 个月)和蛋用系(年产蛋 200 枚以上),蛋鸡产蛋量较传统品种提升 30%;同时建立 "一个品种、一处主导场、一套育种方案、一支育种队伍" 的良种繁育体系,金秋农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成全国唯 一标准化芦花鸡原种场,年销售鸡苗达 3000 万只,产值突破 10 亿元。智能化养殖技术的应用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实现自动捡蛋、喂料、清粪及环境调控智能化,单个工人饲养规模从传统模式的 3000-5000 只跃升至 3 万只,同时开发智慧服务平台与溯源系统,实现生产数据互联互通,产品通过京东、阿里巴巴等平台销往全国。

在品牌战略层面,汶上县以国家地理标志为核心构建品牌价值体系。"汶上芦花鸡" 自 2009 年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以来,先后获得 "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中国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好品山东" 等多项认证,纳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为强化品牌矩阵,该县指导企业注册 "汶水""汶河畔""芦花村"等系列商标,山东金秋农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凭借标准化生产体系荣获济宁市市长质量奖。通过中 央电视台《每日农经》、山东电视台《乡村季风》等媒体宣传,以及参加 "济宁礼飨"展销会、中国农交会等活动,品牌知名度覆盖全国,深加工产品(烧鸡、腌制鸡蛋等)进入大润发、银座等连锁超市,形成 "地标品牌 + 企业品牌 + 产品品牌"的三层发展格局。

为保障品牌公信力,县市场监管局建立"培育 — 运用 — 保护"全周期管理机制:建设 4 家商标品牌指导站,开展地理标志专项执法行动,对县域内商超、农贸市场开展拉网式排查,严厉打击侵权违法行为,维护 "汶上芦花鸡"地理标志的独特品质与文化附加值。

双轮驱动的乡村振兴路径:通过基因组选择技术提升育种效率30%以上,依托国家地理标志实现产品溢价50%,汶上芦花鸡产业形成年出栏鸡苗3000万只、产值超10亿元的规模,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就业岗位5000余个,真正实现"一只鸡带活一个产业"的发展目标。

生态养殖模式的创新进一步丰富了品牌内涵。采用"农作物种植 — 无公害养殖 — 废弃物利用 — 有机还田" 的循环农业模式,推广林下散养技术,建设粪污处理厂年产有机肥 7200 吨,粪污综合利用率达 100 %,既保障了产品品质,又实现了产业可持续发展。这种 "科技赋能提质、文化赋能增值"的协同发展模式,为地方特色畜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结  语

汶上芦花鸡从春秋时期的湖区野禽到明清时期的贡品珍禽,从濒临灭绝的危机物种到年产值 十几亿元的 "金凤凰",其发展历程不仅是地方品种资源保护与产业振兴的成功实践,更构建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典型范式。作为承载数千年历史记忆的 "活态文化遗产",汶上芦花鸡的价值体系呈现出显著的三维特征,其保护与开发模式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农产品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三重价值维度:从生物基因到文化符号的价值重构

生物学价值层面,汶上芦花鸡历经数千年自然演化与人工选育,形成了独特的抗逆性强、肉质鲜美的生物学特性,成为我国珍稀的地方畜禽遗传资源库。国家 级保种场的建立不仅保住了这一濒危基因资源,更通过科技赋能实现了种质特性的精 准改良,为禽类育种研究提供了宝贵的遗传材料。

文化价值层面,从春秋时期的民间饲养传统到明清时期的贡品地位,汶上芦花鸡已超越单纯的养殖品种范畴,成为汶上县地域身份认同的文化符号。其黑白相间的羽毛纹理、适应湖区生态的生长习性,承载着黄河下游农耕文明与湿地生态共生的历史记忆,是传统文化与自然遗产融合的鲜活载体。

经济价值层面,汶上芦花鸡产业通过 "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科技支撑、农户参与"的模式创新,实现了从 "芦苇荡中的土鸡"到全产业链年产值 15 亿元的跨越。2023 年数据显示,该产业带动全县 3000 多人创业就业,并辐射西南地区农户增收,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和东西部协作的典型范例。

核心发展理念:汶上芦花鸡的成功实践印证了"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的辩证关系——通过产业开发反哺品种保护,以科技手段提升保护效能,实现了"保种"与"富民"的双赢。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地方品种"重保护轻利用"或"过度开发导致基因退化"的困境,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经济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三位一体保护体系: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闭环

基于汶上芦花鸡的多重价值特征,未来需进一步完善 "品种基因库 — 文化博物馆 — 研学基地"三位一体的保护体系。品种基因库应强化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应用,建立芦花鸡全基因组数据库,实现种质资源的永 久保存与高 效利用;文化博物馆可通过实物展览、数字模拟等手段,系统展示芦花鸡从野禽到家禽的驯化史、从贡品到商品的产业史;研学基地则能链接农业教育与产业实践,培养地方品种保护人才,形成 "科研 — 教育 — 产业" 的良性循环。

展望未来,汶上芦花鸡产业需持续深化品牌建设与科技研发,推动产品标准化、加工精细化、市场国际化。通过地理标志保护强化市场辨识度,依托全产业链创新延伸价值链,zui终实现 "飞向全国,走向世界" 的战略目标,让这一 "活态文化遗产" 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作出更大贡献。 

编辑:春雨诗语


   山东金秋农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汶上芦花鸡保种场


   中科院吴常信院士工作站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汶上芦花鸡


   全国名优特新农产品汶上芦花鸡


   山东省农产品区域企业品牌汶上芦花鸡


   全国名优特新农产品汶上芦花鸡蛋


【汶上文苑】《汶上县芦花鸡养殖历史文化探析》
上一条:山东公示:金秋农牧入选2025年全省畜禽遗传资源开发利用“领跑者”遴选名单